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文化 >> 杨公风水文化

寻根溯源

  • 杨公风水文化
  • 时间: 2023-07-31 12:52:52
  • 作者: 网站编辑小编
  • 来源: 杨公风水文化圣地江西赣州于都
  • 657

  第一章:寻根溯源

  据清《四库全书》子部七册中提要序文所记载:“筠松不见于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未。”明清时期,随着《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及大量地方志的出现,对杨筠松的生平事迹、著述才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正因为杨筠松不见于史传,导致一些地方史志、术家著作以及其弟子家谱所记载有所出入,对于他出生何地和生平事迹,众说纷纭。近些年,通过广大杨公文化学者的探讨研究,对杨筠松的生平事迹也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杨筠松,名益,字筠松,号长茂,山东(山左)窦州人(今陕西华阴),民间称杨救贫。因一生匡扶正义、救困济贫,民间又尊称“救贫先生”“救贫仙师”“救贫仙人”。生于唐文宗大和八年甲寅(834年)三月初八戌时,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唐哀帝天佑三年丙寅(906年)九月二十四日戌时,享年73岁。

  一、出身望族

  弘农郡是弘农华阴杨氏的郡望地,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杨氏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其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隋文帝杨坚也出自弘农华阴杨氏。据《杨氏族谱》(包括广东信宜石垌杨氏族谱)记载,杨筠松是杨氏第六十二世,隋文帝杨坚是杨筠松的第十一世祖。杨氏第五十九代先祖杨於陵是杨筠松的曾祖父,出生于河南灵宝,与陕西华阴相邻,同属弘农郡,官至户部尚书,生有杨嗣復、杨绾復等四个儿子。杨绾復是杨氏第六十世先祖也是杨筠松的祖父,官任唐代司徒之职,居华阴生有一子名杨四为杨氏第六十一代世祖是杨筠松父亲。杨四名淑贤居长安官任平浪大王,至今于陕西省西安市南方约七十公里处的镇安县仍保留有唐代当地人所供奉至今的杨四庙。杨四生有杨筠松兄弟三人,大哥杨筠翌、二哥杨筠殡、杨筠松排行老三。杨筠松出生于弘农郡华山之东一处旺族的家庭里。其后杨筠松娶妻窦氏,生子二,长杨襄,次杨弘信。杨弘信生子三,长杨崇进,次杨崇勋,三杨崇贵;杨崇贵即宋代名将杨业,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即为其后代。现杨筠松的后代主要居住在陕西、山西一带。

  二、敕封国师

  杨筠松自幼机敏聪慧好学,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以十七岁年纪科中秀才再考核进士资格后,并未马上得到官位,而是于数年后先在县衙里当一名小官,直到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年(871年)时,才进入朝廷升任光禄大夫之位,而其职位则是编入秘书省掌管经籍图书。从此,任此职位的杨筠松,每天接触的都是保存于皇宫中之历朝典藏的一些国家重要典籍。尤以东晋郭璞及唐初丘延翰所留之阴阳数术天文地理的各部宝典,如葬书及青囊法诀更常爱不释手而日夜浸淫书本中。因此数年时间里对于地形、地势及地脉原理,甚至天象的奥秘亦能体会出深奥的道理来,在宫中地理事务中崭露头角。唐懿宗十四年癸已(873年)七月,唐懿宗李灌病死于宫中,由其第五子李继位改元乾符并更改国号为僖宗,唐僖宗即位后虽然对于朝务未尽其能力,但对于佛道之事却非常的重视,因此不但对于玄奘取自印度之经籍发扬光大外,对于阴阳之学亦相当的重视。因此于隔年,即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874年)年改封杨筠松为金紫光大夫并赐国师之格,职掌宫中地理事务。此时的杨筠松其所得之官职虽然只是一种有荣衔而无实职的官位,但正三品的俸禄也能维持家用,使其得以静心饱读深研藏于琼林御库的古籍宝典。

  三、避乱虔州

  唐僖宗继位后,朝政一向都由宦官操纵,而唐僖宗只是终日过着嬉游打猎寻欢作乐的侈靡生活,久之对于朝政不只荒废也无能掌管。因此落得朝中事务停顿,导致身为国师的杨筠松,虽有满怀雄心的抱负有意为朝庭尽点力气,但却无从施展满腹的雄心而时常抱憾。

  由于苛捐杂税繁重,加上天灾频繁,唐乾符二年乙未(875年)的春天,山东人王仙芝首先在长垣起兵。之后山东菏泽人黄巢也于同年率众起事,响应王仙芝。两军会合,声势壮大。最初起义军转攻山东、河南等地,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治今河南临汝),直指东都洛阳,此举引起唐朝庭开始恐慌。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兵败被杀,余部投靠黄巢,继续转战黄淮流域,又进军长江下游一带,攻占数州郡。此时朝庭政务已渐失序,眼见朝庭失策,一些胆小的官员早已辞官回乡避难。杨筠松时年45岁,也有归隐山林,专研地理术之意。乾符六年(879年),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挥师北上。震惊朝野,顿使朝中文武百官各自辞官,纷纷离开长安城而去。杨筠松见此情况心知如再继续留于长安城惟恐性命不保,因此便利用其职务之便潜入其管辖的皇宫禁库内,将郭璞及邱延翰等所著的阴阳术书籍,暗藏于怀中便与担任都监的卜则巍相偕逃出长安城,出城之后的杨筠松原想回乡华阴避难,但华阴距长安城不远,如果长安城不保那华阴岂能平安,况且私自进入禁官窃取皇宫典藏是犯杀头之罪。想到此的杨筠松把心一横干脆与卜则巍相偕往南逃命而去。途经武昌,与时任武昌郡守的廖銮相会,三人商议,结果廖銮也弃官,并带杨筠松、卜则巍继续往南来到廖銮的老家虔化县怀德乡(今江西宁都县黄陂镇)。在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方伎志中介绍仆都监时就提到此事:(宁都)【五代】仆都监。仆,阴阳家。流逸其名,与杨筠松俱官司天监都监。唐僖宗时,黄巢之变,仆与杨避地卜居县西怀德乡,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仆都监即卜则巍,著《雪心赋》;廖三传为廖銮的儿子。)

1689947226852.jpg

廖氏族谱

  杨筠松与卜则巍来到虔化县怀德乡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廖銮在中坝下选了一处逆水潮堂的风水宝地,建房安居下来。有处安稳的居住场所之后的杨筠松,有空之时便出外四处寻龙踏脉研究赣南地区的风水地理。在雪都崇贤里黄禅寺偶遇曾文迪,相见交谈十分投缘,曾文迪拜杨筠松为师。此后,杨筠松帮助弟子曾文迪择址兴国三僚定居。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广大人民陷入了更为痛苦的深渊。当时,虔州各县兵匪峰起,他们烧杀抢夺,搞得民不聊生,人人自危。出生于虔州虔化县上三乡怀德清音里韶坊(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的卢光稠目睹这一切悲惨的景象,于是联络虔化县斫柴岗(今宁都县石上镇柴岗村)的表兄谭全播组织当地民众成立了一支农民军,以保护民众的平安。

  当时,有一位廖銮族亲名叫廖爽的人,在卢光稠账下担任参军带兵操练。当他听闻廖銮弃官归乡,便引领卢光稠前往中坝拜访廖銮,因而结识与廖銮同座的杨筠松。经过一番交谈之后而让卢光稠对于杨筠松的不俗谈吐以及稳重的个性与不凡的堪舆功夫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卢光稠礼聘杨筠松前往其家勘查各处的祖坟,杨筠松为卢光稠父亲卢卓的骨骸从八都球田岗坳塘迁葬至长岭里旗型山的旗尾穴,坟墓坐兑向卯;其母曾氏卒后由杨筠松卜葬于潭头(今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的龙马形穴,坐辛山乙向兼戌辰。谭全播在得知杨筠松名气之后便也礼聘杨筠松为其祖坟鉴定一番。未久杨筠松便为谭全播祖父谭胡的骨骸选葬于今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的连狸吐舌穴里;又将其父亲谭寅郎的骨骸改葬于光化里表富圹的中元夫子嵊穴内。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即黄巢起义失败后第二年)元月卢光稠、谭全播在南康县石溪都(今上犹县双溪乡)率部起义,当月即占据了虔州,并宣告自任刺史,实行武装割据,担负起保卫、巩固、治理、开发虔州的重任。卢光稠为扩大虔州城,又聘请杨筠松对虔州古城作风水规划布局,杨筠松发挥虔州古城天然的山水优势,依据风水理念的精心布局下得到充分利用。一是拓展城市范围,将城市从一平方公里沿贡江向南扩展为三平方公里,街衢在原有阳街、阴街两街的基础上增加为六街,南面开护城河联通章贡两江,一大片与东面贡江相连的低洼河滩地进入了新城廓的范围。二是勘测出赣州城三吉六秀方,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北端衙门为起点,由北端衙门前的阳街向南发展了约千米,直到今天赣州市的城市发展主轴,都是沿着这条向南的主轴线发展。

杨筠松纪念碑.jpg

杨筠松纪念碑

  杨筠松为避战乱,在虔州二十多年,他的足迹遍布整个虔州,以及相邻的广东、福建一带,从事风水术,为人扦做卜葬及布局阳宅地,可说扶荫主家无数。他一生匡扶正义、救困济贫,深得广大民众赞扬,在民间留下了“救贫先生”“救贫仙师”“救贫仙人”的美称。他因社会动乱,也没能返回老家,能得到百姓的肯定则是此生最大的安慰。

  四、星落药口

  杨筠松避乱于虔州二十多年,与时任虔州刺史(世称卢王)的卢光稠关系甚密。唐天祐三年(906年)九月的一天,卢王派人迎接杨筠松,前往虔州府为其卜地。杨筠松已年逾古稀,身体也大不如前,但卢王的诚挚邀请,也欣然携曾文迪、刘江东两位高徒一同前往虔州府赴约。在返回途中,经雪都寒信峡药口时不幸去世,卒时为唐天佑三年(906年)九月二十四日戌时,一代宗师就此陨落曾文迪和刘江东忍着悲痛,就近择址于药口芒筒坝,将杨筠松落葬。对于杨筠松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为病逝,二为中毒而亡。赣南多数版本方志记载为病逝,也有几部方志记载为毒亡。死因主要是地方志书中的杂志遗闻轶事、姓氏家谱记载和民间口述传说流传下来。

1000.jpg

药品立碑处(今车溪乡河边村)   

  据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版《宁都县志之八·杂志·方伎》载:“……尝为卢光稠卜地,道雲都寒浚(信)峡,疾将菀,遗嘱其徒曾文边等葬之于药口坝至今呼为杨公坝。”记载杨筠松死于疾病。

  而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版兴国志书《水志林》卷之十六“志事·遗闻”条中载为被卢光稠毒死: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父母。复问还有如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迪亟去之。至一处所,问何地名?曾答曰: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识之,说卢王于州之磨车湾安一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缢死。[赣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版《赣县志》外志、同治《赣县志》杂类志·轶事也同《激水志林》记载了此事历修《零都县志》和清康熙二十三年《赣县志》等却没有杨筠松死因的记载,但在民间却广泛流传杨筠松因酒后失言,被卢光稠毒死的传说。在《雪都上溪刘氏家谱》(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谱)中的《三宝经·序》也有记载:因失言于王,遂赐药酒,杨公知酒有毒,乃用掩倾入怀中,走至需都药口坝,其毒冲入于心,遂卒葬其地。天佑三年九月寿七十有三。

  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是否有关,是否被卢光稠毒死,疑点很多,因史料不足,尚难考证。但杨筠松死于寒信峡药口,葬于药口芒筒坝却是不争的史实。对于杨筠松的葬地,位于于都县寒信峡药口(又名乐口、跃口)芒筒坝(今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明万历《宁都县志》、清康熙《江西通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同治《赣州府志》、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同治《雪都县志》等均有载,且年代越晚,记载越详,如清同治《雪都县志(卷十六·轶事)》载:杨筠松卒雪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边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又同治《雪都县志(卷十二·茔墓)》载: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为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

  杨公仙逝陨落,其留下的遗迹和德泽乡里的故事传说却为后人们津津乐道。为纪念杨公德泽,芒筒坝后改称为杨公坝。杨筠松墓后因梅江河床扩宽而冲毁,具体位置已无从考。明清时期在杨筠松墓河对岸(今车溪乡河边村),竖立的墓照碑石两块,现存于于都县博物馆,1991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原立碑处,重竖杨筠松纪念碑。地因人显,声誉远播,杨公坝成为人们拜谒杨公的圣地。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热门阅读

  • 2022年流年九宫飞星方位图
  • 家里装修安门,自建房安入户门需要选日子吗?
  • 什么是阴府,正阴府和旁阴府以及如何化解
  • 以《杨氏族谱》为依据,实地探寻杨筠松祖籍地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